郑方-双奥场馆设计师
2021年11月27日

 

从2008年的“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”到2022年的“一起向未来”,通过奥运会主题口号,就能让人感受到北京之变、中国之变、世界之变。冬奥运会13个竞赛、非竞赛场馆中,有11个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比赛场馆,国家速滑馆“冰丝带”“冰立方”等场馆将为运动员提供高质量的竞技场地,而“水立方”变身“冰立方”,也成为了世界首个实现水冰转换的场馆,这种延续,又让人看到了北京冬奥会的“可持续”理念。

 

郑方说,奥运场馆是他职业生涯中主持设计的最复杂的项目,没有之一。“可持续、向未来是北京冬奥场馆规划建设工作的重要话题,其中运用到的很多理念和技术都是世界首次创新和突破。”据郑方介绍,“冰丝带”的设计中充满绿色、低碳的细节,同时它采用了面向未来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结构,屋顶用钢量仅为传统钢结构屋面的四分之一;“水立方”则通过“水冰转换”可拆卸结构,已实现冬季、夏季两个使用场景的智能转换,便于赛后可持续利用,“这些都得益于我国国力的强大和科技的发展”。作为冬奥会标志性竞赛场馆、唯一新建冰上竞赛场馆,拥有全世界最大全冰面设计的国家速滑馆“冰丝带”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。郑方与团队顺利完成了“把一个极具科技含量、可持续运营的‘冰丝带’交给冬奥、交给北京”的承诺。

 

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接受央视总台记者采访时表示,北京冬奥会将会适应新冠病毒出现后的世界,因为它非常注重可持续发展。巴赫还表示,北京冬奥会致力于举办一届碳中和奥运会,相关举措的实施,都为可持续发展以及冬季运动的可持续性作出了巨大贡献 。

 

两次奥运会,郑方设计了包括当年备受瞩目的国家游泳中心“水立方”、国家网球中心以及现在万众期待的国家速滑馆“冰丝带”、国家游泳中心冰壶赛场“冰立方”在内的7个竞赛场馆。“不论是设计夏季奥运会场馆还是冬季奥运会场馆,我都有一个信念,那就是:尽己所能,服务奥运。”郑方说。

 

建筑:时空的印记

秋天的泰安凉意渐浓,而在宁阳一中校园里,一进门便能闻到阵阵桂花香。在距离桂花树不远的地方,同学们在外部造型以书页为主的图书馆内阅读书籍,汲取知识的力量。图书馆的造型,便是郑方送给母校的一份礼物。

建筑师贝聿铭曾说:“最美的建筑,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,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。”郑方的建筑设生涯起始于他的求学之路。今年78岁的游铭远老先生是郑方在宁阳一中读书时的班主任,坐在学生设计的图书馆里接受采访,游老先生很是高兴。“郑方性格随和不张扬,能跟同学们打成一片,在一次家访时,我了解到他喜欢画画,放学回家后就在家里画,这个爱好为他以后当建筑师打下了基础。”游铭远说,“上学时他各科成绩都很好,成绩全年级第一名,是当年的山东省理科状元。”

在父亲朋友的建议下,郑方报考了建筑学专业盛名卓著的同济大学。“那时候我并不真正了解建筑学是一个怎样的专业,对建筑师这个职业也没有很深刻的认识,以至于后来从同济大学毕业后到清华大学读硕士、工作13年之后又回到清华大学读博士,我都在不断地对建筑学、建筑设计进行思考和探索。”郑方说。在这个过程中,郑方跟随庄惟敏先生参与了清华大学综合体育中心的设计,这是他与大型体育场馆项目设计缘分的开始。

经过30多年的设计专业训练后,郑方通过无数的图纸、模型、工地,深入认识了自己从事的专业,并因为热爱而甘愿付出。在郑方看来,如果叙述得当,建筑的历史也就是生活中一切事物的历史,它是人类社会整个历史的舞台,凝固了最为关键的时刻。虽然体育只是其中的一个侧面,但是奥运会使他在那些宏伟壮阔、光彩夺目的空间里面,认识自己,共享梦想成真、相互依存的感觉。周国河是郑方高一时的历史老师,由于建筑和历史有着天然的联系,他与郑方现在时常能产生精神上的共鸣。“建筑就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历史符号、文化符号,我平时也很喜欢欣赏建筑,也会通过社交软件与郑方进行简短的交流,我们现在更像朋友。”周国河表示,如果有机会,他一定要去郑方设计的国家速滑馆“冰丝带”看一场比赛。

“建筑师的工作在于创造,设计也是一个‘从无到有’的过程,当你从一片空地上开始构思,看到它成长、被使用,大家惊叹、喜欢、深思,愿意拍照打卡,这是一名建筑师幸福感、获得感的来源。”郑方说。每一个行业都需要严格的专业和学术训练,建筑师也是,成为一名建筑师,要学习非常广博的知识,从绘图、美术、工程技术到建筑物理、建筑历史,均需涉猎。“建筑师是一个‘杂家’,这是一个博学的职业。建筑中要协调很多专业,把结构、设备等协同安排到一个空间里面,所以建筑师需要学习各个专业的基础知识”。郑方说。

在学习过程中,郑方也慢慢理解设计和创作是建筑必备的功能之外,建筑师还要有自己的信念、责任、使命,因为——建筑要回答“时代的问题”。

体育:时代的注脚

举办奥运会,是一个国家向世界展示自己最好的方式之一,不仅仅是国家体育实力的体现,也彰显着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。从1932年刘长春首次站在奥运会赛场上,到2008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,再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,“奥运”已经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窗。

在郑方的生活中,建筑并不是全部,他体育爱好十分广泛,还带动身边好友一起运动。“足球、篮球、排球、乒乓球,没有他不喜欢的球,我们从小就一起打篮球、跑步,在他的带动下我也开始跑马拉松,2014年的时候我们还一起参加了一场马拉松。”郑方的同学、好友梁勇说,“我们上学那会儿条件差,现在国家发展得越来越好,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,大家可以有条件接触更多体育项目,这是非常好的事情。”

马拉松、滑雪等都是郑方很感兴趣的运动,这也让他能够更加敏感地捕捉到每一项运动的独特魅力。比如“冰丝带”的建筑立面线条流畅、造型富有动感,体现着冰上运动的速度和激情。也正是因为有了亲身的体验和对体育运动的理解,才让郑方在工作中有更多灵感,设计出最符合运动员需求的运动场地。

时下,冰雪运动逐步流行。近年来,我市大力推广、普及群众性冰雪运动,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建设打造了全省最大的“泰山冰雪文体中心”项目,是目前全省规模最大、功能最全的室内冰雪运动场地,陆续承办了山东省短道速滑锦标赛、山东省第四届冬季全民健身运动会等多个省内高水平冰上赛事活动。听闻此消息,郑方表示感到深受鼓舞。“冬奥会即将到来,看到家乡有这么好的条件和氛围,我觉得特别感动。‘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行动’是国家对于冬奥会的美好愿景,我也希望自己家乡的人民能够期待奥运、参与奥运。”郑方说。

自10月5日起,北京2022年冬奥会进入集中测试阶段,奥林匹克运动再次进入“北京时间”,运动员们将在郑方设计的场馆里尽显体育运动的魅力。“我期待运动健儿们能我在主持设计的场馆里面,创造新的世界纪录。希望泰安也能有向未来、可持续的发展,生态更美,人文日新。”这是郑方之于冬奥会、之于家乡的美好祝愿。

 

人物基本情况

籍贯 山东泰安
职务 一级注册建筑师,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。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,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、体育建筑分会理事。
人物经历 1993年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;1996年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;2014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。
主要贡献 北京2022年冬奥会国家速滑馆(冰丝带)、国家游泳中心冰壶赛场(冰立方)设计总负责人;曾主持北京2008年奥运会国家游泳中心(水立方)、国家网球中心等5个竞赛场馆设计
所获荣誉 获中国青年科技奖

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等荣誉

中共中央、国务院表彰北京奥运会、残奥会先进个人